English

发表科学论文要遵循国际惯例

1998-04-21 来源:光明日报 中国科学院院士 邹承鲁 我有话说

科学是世界性的。为了使我国科学尽快走向世界,在思想概念上和实施方法上也必须按国际惯例办事。为此,了解、熟悉、尊重并遵守国际科学界的规矩和习惯做法是十分必要的。正因为有些是习惯做法,所以常常没有明文规定;但虽然没有明文规定,又是不能违反的。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与国际科学界相互隔绝近30年之久,一些中青年科学家对国际科学界的习惯做法不大熟悉。我在国外学习和工作过一段时间,改革开放20年来除在多种国际杂志发表论文外,还曾担任一些国际科学刊物的编委或顾问编委。在此,我就按国际科学界惯例办事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供大家参考。

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

我国科学要走向世界,更多地把优秀论文发表在国际知名的刊物上是绝对必要的。根据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的统计,在国际重要刊物上年发表论文中,我国仅占世界总数的1.04%,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14位,近五年来的增长速度也位于我们周围国家和地区之后。从反映论文科学水平的引用率来说,我国论文的平均引用率仅为0.94,也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日本是2.99,韩国是1.24)。这无论是和我国在历史上对世界文明的贡献还是和我国当前的国际地位相比,都是极不相称的。虽然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始注意向国际重要刊物投稿,但我国在SCI收录刊物上发表的论文,目前仍然为数较少,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更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想首先是被SCI收录的3000余种刊物中,我国目前仅有6种,我国科学家的优秀论文,投向ISI收录的重要国际刊物仍为数不多,要争取在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首先是要有高水平的论文。当然,国际上对我国作者的论文也确实存有一定的偏见,1997年我曾和英国自然杂志(《Nature》)的一位编辑谈过这一问题,他坚决否认《Nature》编辑部有偏见问题。但编辑部只能是根据审稿人的意见作出决定,而对于大多数审稿人而言,对我国科学家的偏见大概还是难免的。问题在于面对偏见,我们采取何种态度,是回避退让,还是以积极的态度通过与审稿人反复说理辩论,争取发表。在某一作者的论文多次被发表之后,就会逐步树立这一作者以及他所属实验室的声誉,以后再次投稿就会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偏见。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已经有一些科学家和部分实验室正在逐步做到这一点。我们每一个人只要努力,争取经常做出优秀的工作,并写出足够水平的论文,都是可以做到这一点的。当我国有一大批科学家和实验室做到了这一点时,就是我国科学在总体上达到了世界水平的标志。

避免一稿两投

不允许一稿两投是国际科学界普遍遵循的原则。一些最重要的刊物都在征稿简则中对此有明确规定,不考虑已经向世界任何其他学术刊物用任何文字投稿的稿件、《Nature》杂志编辑部还宣称,不接受结果已在报刊上公开宣传的论文,并认为结果未经同行严格评审就先在报刊上宣传是在科学上不严肃的行为。不允许一稿两投,不仅是指论文全文,同时也指论文中的具体实验数据,包括图、表或整段文字。

和一稿两投有密切关系的是版权问题。目前国际上大多数水平较高的刊物都明文规定,论文一经发表,版权即归刊物所有,并要求作者投稿或论文被接受时签署版权转让文件。即使作者本人以后要引用该文中的某些段落或图表数据,也必须首先获得该刊同意。因此,在国外发表一篇论文后,再在国内外发表该文全文或文中某一部分结果,都可能引起版权纠纷。

有些人认为可以允许一稿两投的理由是:把在国内发表的论文重新在国外刊物上发表是为了“扩大影响”;而把在国外发表的论文重新在国内刊物上再次发表则是为了“让广大国内读者了解自己在国外发表的工作”。但如前所述,把在国内已经发表的论文投向国外是国际上所有重要刊物所不能接受的;而把在国外已发表的论文重新在国内刊物上发表则违反多数国际重要刊物的版权规定,如有投诉,必将引起版权纠纷。为了让广大国内读者了解自己在国外发表的工作,正确做法是在一段时间后,为国内杂志撰写一篇总结自己工作的综述性论文。此时应该注意,在引用前文具体数据或图表时,应事先征得版权所有者的同意。这在国际上已经是一种常规做法,通常都是会得到同意的。

我国某些刊物由于编辑部不了解国际习惯,为了拉稿,有时甚至对作者公然声称该刊允许并鼓励作者一稿两投。这是一种对作者极不负责而又很危险的做法,对我国科学走向世界有百弊而无一利。不允许一稿两投,是一种国际惯例,任何刊物的编辑部无权单独决定,千万不要存有“用中文发表的论文,外国人看不见也看不懂”的侥幸心理。要知道,论文一经发表,就留有永久记录,一旦被人揭发,白纸黑字,无可辩解。

在一稿两投问题上,还应该注意通讯、简报和快报的区分。早年,国际上曾有以通讯形式发表的结果以后还可以包括在正式论文中发表的做法。但现在的简报、快报和某些刊物的通讯是指篇幅虽然较短但确是有相对独立性的结果。一些影响因子较高刊物的“通讯”论文,还要求必须是创新性强的工作。这些论文一经发表,其数据都是不允许再重复发表的。如果在投稿前注意仔细阅读刊物的征稿简则,是不难区分这些要求的。

充分尊重前人成果

在科学研究上的大胆创新和充分尊重前人成果,是辩证的统一。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与前进。在这种意义上说,科学研究没有银牌的位置。但是科学又是连续性的。所有的创新又必然建立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之上。牛顿说得好:“我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自然科学进入20世纪以来,发展极为迅速,我们在试图进行任何创新性研究时,都必须充分掌握现有的科学文献,以了解前人已经取得的成果。现在通过计算机检索,这是不难做到的。

尊重前人已取得的成果,首先要做到在自己的研究论文中充分引用前人已经发表的有关论文。这样做的目的首先是充分尊重前人成果,同时也让读者全面了解这一问题的来龙去脉,得以认识论文中的创新之处,并给出适当的评价。在使用“首先”、“首次”等词时,务必十分慎重。要知道,在国际一流刊物上发表的研究成果,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都应该是首次,你自己不说,国际同行也会予以承认。但是,如果你的结果实际上并非首次,对前人成果视而不见,不予引用,而片面自我吹嘘,轻则是无知,重则难免有剽窃之嫌,只能引起国际同行的耻笑或唾弃。

论文署名以及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大家已经习惯于根据一位科学家所发表的论文来评价这位科学家的贡献和学术水平,并以此作为提职、提级、评定各种奖励和荣誉的依据,这些无疑都是正确和必要的。但是有人在注意到论文作者荣誉的同时常常会忽视论文作者应负的责任。国外有的刊物,在接受一篇论文发表时要求每一位作者在投稿信上签名以示负责。虽然每一位作者对论文贡献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但同样都应对论文负责。国外某些实验室有一种陋习,就是无论对某项工作是否确有贡献,导师在所有学生的论文上挂名,实验室负责人在该室所有论文上挂名。更有所谓互送论文的做法,即虽然完全没有参加工作,但此次我让你在我的论文上挂名,以换取下次你让我在你的论文上挂名,据说还有一个专用术语,谓之“搭车”。据SCI统计,有一位作者创造的发表论文的世界记录是一年948篇,平均每天2.6篇(包括节假日在内)。如果说其中大部分是全无贡献,仗势搭车,恐怕是不过分的。此类作法,只注意到作者荣誉的一面而忽略了作者应对论文负责的一面。如果只享受论文作者的荣誉,而对论文中产生的问题拒绝承担责任,实际上是一种违反科学道德的行为。美国Rockefeller大学前校长、诺贝尔奖获得者Baltimore教授,由于他署名的一篇论文被揭发数据有弄虚做假的情况,经美国有关部门调查认为属实,虽然后来问题得到澄清,Baltimore本人对具体工作中的弄虚做假也并不知情,但当时作为作者之一,仍不得不对此承担责任并引咎辞去Rockefeller大学校长职务。我国是否也有大大小小的、严重程度各不相同的“Baltimore”事件呢?当然有。虽然被揭发对象远没有Baltimore的声望,对所揭发的问题还采取捂盖子的做法,但这种行为只能把青年科学家引入歧途,助长科学界的歪风邪气。

一般来说,论文作者的排名顺序反映各位作者对论文的贡献。过去一篇论文的作者仅有二三人或三四人时,这还是可以做到的。但由于科学发展,协作广泛,现在一篇论文的作者人数往往越来越多,确切评价每一位作者的贡献也越来越困难,因此有的论文采取了简单的按作者名字的字母顺序排列的方式,但发表论文主要目的之一是为了与国际同行交流信息,交换意见。简单按字母顺序排列也造成一定的不便,现在一般情况下,第一作者常常是具体实验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多半是研究生或博士生,往往不能对论文全面负责,特别是不能对与该论文有关的系统工作和主要学术思想负责,况且研究生或博士生又常常在完成学业后很快离开原单位,这些都造成读者在试图与作者联系并进行学术交流时的不便。为了让读者在发现论文中问题时和作者讨论或试图与作者进行学术交流时进行联系的方便,现在的习惯是在所有作者中标明通讯作者。通讯作者经常是课题负责人,是论文学术思想的提出者,是真正能对论文全面负责的作者。我国多数刊物目前还没有采取标明论文通讯作者的国际习惯做法,造成读者与作者之间进行交流或讨论协作时的不便。

让我国科学期刊走向世界

当前的国际趋势是重要科学期刊的国际化。不仅是一些重要国际期刊,即使是仍由某一个国家出版的一些重要刊物,从刊物的编委会到审稿人和撰稿人也都早已国际化了。从传统的非英语科学强国(如德、法)或新兴的科学强国(如日本)的经验来看,为了全面参与国际竞争,优秀论文的绝大部分是在国际刊物上用英文发表的,本国的一些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刊物,也早已国际化了,以本国文字发表的论文已处于从属地位,不仅水平较低,而且数目也越来越少。在考虑我国科学发展的前景时,不能不注意到这一明显的国际趋势。

当前我国科学面临的根本问题是在整体上如何走向世界的问题。与此相比,我国期刊如何走向世界只能处于一个次要和从属的地位,为我国科学在整体上走向世界服务。但这决不是说我们不要在办期刊方面努力了。相反,我们必须大幅度地进行改革,除首先努力提高我国刊物发表论文的水平外,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也要注意按国际惯例办事,以使我国期刊更快走向世界。下面只举几个显而易见的例子。

1、常用度量单位和简写。我国科学期刊与国际不能接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一些度量单位及其简写的表达方法不符合国际习惯,更有甚者是用行政命令强迫执行这种不符合国际习惯的做法。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浓度单位,我国当前根据国家标准局批准的统一规定必须以每升克分子数表示,简写为mol/I,并强制所有期刊必须执行,但根据我多年担任多种国际刊物编委的审稿经验所知,这是完全不符合国际惯例的。随意翻阅国际上最重要的多科性学术刊物,如《Nature》或《Science》这样的权威刊物,就可以知道,国际上惯用的浓度单位代表每升克分子数的简写是M。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A,在我国必须表示成10-10m。我谨在此恳切向有关主管部门呼吁,对过去通令全国强制执行的所有常用度量单位和简写做一次全面检查,充分征求科学界的意见,取消所有不符合国际惯例的规定。

2、姓名。国际上多数国家是姓在名后,只有少数国家(如我国、日本、韩国等)是姓在名前。国际科学界的惯例,体现在论文署名上,也是姓在名后。日本、韩国等早已在科学论文发表上遵循了国际惯例。一个时期以来,我国在发表论文上坚持姓在名前做法的结果且不说造成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尴尬局面,并使我国一些已经建立了国际声誉的科学家重新沦为科学上的无名小卒,也造成了国际上引用我国科学家论文时普遍的混乱情况,这不仅对我国科学家建立世界声誉极为不利,也不利于我国刊物发表我国知名科学家论文以吸引国外读者,不利于香港回归祖国以后祖国科学界的大统一。在这一问题上按国际惯例办事还有利于争取侨居国外多年的华裔知名科学家把他们的优秀论文投向国内刊物发表,以提高我国刊物的学术水平知名度和影响因子。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